在水下探测、海洋测绘、无人潜器(ROV/AUV)导航与沉船搜救中,M1200d多波束前视声呐凭借其广域覆盖、高分辨率成像能力,突破黑暗与浑浊水域的视觉限制,为水下目标识别与路径规划提供关键感知。其性能发挥不仅依赖硬件,更取决于科学、规范的操作流程。掌握严谨的使用方法,是确保M1200d多波束前视声呐作业高效的关键。

第一步:系统检查与安装定位
使用前检查主机、换能器阵列、电缆及电源连接是否完好无损。将换能器牢固安装于船体龙骨下方或潜器前端,确保声学窗口朝向前方且无遮挡。安装位置应远离螺旋桨、气泡区及振动源,避免声波干扰。水密接头需涂抹专用油脂并锁紧,防止渗漏。
第二步:参数初始化与校准
开机后进入系统软件界面,设置基础参数:
工作频率:低频(300kHz)用于远距离探测(>500m),高频(900kHz)用于高分辨率近距成像;
量程范围:根据任务需求设定(如100m、300m);
波束角度:调整水平/垂直开角(如120°×20°),平衡覆盖宽度与分辨率。
执行姿态传感器(IMU)校准,确保俯仰、横滚数据准确,保障图像几何精度。
第三步:航行模式与数据采集
保持载体匀速直线航行,速度控制在2–6节,避免剧烈转向。启动实时扫描,观察声呐图像刷新率与信噪比。发现疑似目标时,可切换至“停泊模式”进行360°扇面扫描,获取信息。记录GPS位置、时间戳与声呐数据流,确保可追溯性。
第四步:图像解读与目标识别
操作人员需熟悉典型回波特征:
硬质目标(如沉船、岩石)呈高亮强反射;
软底质(泥沙)显示为均匀暗区;
空腔结构(如船舱)可能出现多次反射。
结合阴影区判断目标高度与轮廓,避免将鱼群误判为固定障碍。
第五步:数据保存与设备维护
任务结束后,导出原始数据(.s7k等格式)至加密硬盘,便于后期处理与建模。关闭系统电源,清洁换能器表面附着物(如藻类、贝壳)。检查电缆磨损情况,存放于阴凉干燥处。定期送检校准,确保声速剖面与时间同步精度。